一座优秀的城市雕塑制作作品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识,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那么城市雕塑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1、社会形态:温饱型-小康型。中国城市化整体进程的社会形态,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城市建设也由粗放型、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向集约型、整体性、综合型发展过渡。城市综合性n功能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将进一步推进大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发展的动力由工业化为主导继而转入第三产业的扩展,进而促进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从温饱型需要的生活方式,逐渐让位于"对生活品质的诉求",这标志着小康社会的价值理念和城市化发展也在逐渐的改变。
2、建设重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制作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以后日臻发达,这是当时国际社会从以工业化生产为中心的城市社会生活走后工业时代转化而引发的全球性的"城市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体现。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城市雕塑,也正是伴随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而得以迅速发展。事实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是一个双向互动、逻辑递进的关系。小康社会的硬件建设具备了人们物质条件的提高后,更多关注对生活品质的重视是人们精神层面上的使然。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将加大对软件建设的发展力度,中国城市雕塑制作建设仍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热点"。
3、社会认知:被接纳-纳入城市发展主体。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得以迅速发展的中国雕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数以万计的雕塑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的树立于全国城乡各地,直接介入当代社会,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中国城市雕塑制作已被今天的城市生活逐渐接纳。这是20年来城市雕塑以建设为实践方式所取得最大的成就。 面对小康社会,城市雕塑制作不仅在人们的意识和重视程度上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城市雕塑制作对城市生活品质和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直接作用,使城市雕塑制作真正纳入城市生活之中,成为改变、软化城市环境的人文景观,承载、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