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石窟寺在崖上开凿洞窟,搭建建筑,雕凿佛像,画上壁画。石窟用岩石雕凿,可以较久保存,既是佛教寺庙,又是艺术的宝库。我国的佛教石窟是沿着佛教传播的路线,逐渐从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传到中原、南方、青藏高原。它们遍布中国二十多个省份,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座石窟寺的建造往往绵延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千万尊塑像,千百个洞窟,一斧一凿,一年又一年,他们是无数信徒血脉的涌动,无数艺术家精神的凝聚。研究石窟寺,对深入理解中华历史,艺术是重要的。考古专家宿白先生指出,应该用考古学的方法来清理记录、研究洞窟造像、壁画的类型、组合、题材、分期和分区,开展佛教史与社会史、艺术史的综合研究等等。我国的石窟最早的是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可惜这里雕塑大都残毁殆尽。较早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则是甘肃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
敦煌位处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之地。随着佛教的传入,敦煌的三危山出现了石窟,人们称其为莫高窟。关于石窟最初开凿的缘起,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在敦煌莫高窟第332窟,有一块武周圣元年(698)的《李君莫高窟佛龛碑》追溯说:“沙门乐僔,戒形清虚,持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险,造窟一龛。”这是前秦建元二年(336)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僧人乐僔,来到鸣沙山一带,看见金光闪闪。他认为这是佛光,心中充满了狂喜,便在这带的山崖上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从此开始了延续一千多年的敦煌莫高石窟的建造。
莫高窟,沙漠高处的石窟。乐僔的哪个石窟现已不可考证,历代毁损的石窟有不少,但现仍存有492个窟,壁画4.5万平方米,腰椎间盘彩塑两千多尊。从北朝直到元朝,都有大规模的绘画、雕塑,元朝以后也有零星的添加。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联合国议定的全人类共同享有的文化遗产。
敦煌鸣沙山缺乏坚硬的岩石,所以从一开始就是泥塑。北朝时期,敦煌泥塑塑像有释迦佛、肋侍菩萨、释迦苦修、禅僧等题材,造型上也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第259窟正龛的释迦牟 尼和多宝佛,右壁龛上的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单身坐佛,俯身向前,含着微笑;第248窟的彩塑坐佛,衣褶流动,唇角上翘,一手拂膝,一手做手印。它们都已有中国特色。到西魏时出现了秀骨清像风格,北周后逐渐变得丰满,到了隋唐就愈加圆润丰肥,形成了盛唐风范。
——摘自《中国雕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