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雕塑制作厂家先登雕塑
 
新闻动态
News
企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企业新闻
南京先登雕塑厂近期做了一个雕塑制作属于“文物”哦!!!
作者:雕塑家  更新时间:2020-6-10 16:20:25

介绍我们这个雕塑我们先说一说古人用什么做饭?一口气帮您搞懂锅的前世今生。从陶鬲到今天的铁锅。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很多人都听过这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这些古话说的都是食物本身的重要性。但是还有一句话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句话其实仔细详细想一想可以看出来巧妇除了米重要,锅也很重要。唐宋诗句中:《过水坪》林下支锅炊饭客,道旁背笼贩盐人;《咏史》只消一勺清冷水,冷却秦锅百沸汤。我们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从唐宋时期锅就有了。并且就是用来做饭用的炊具。
锅是不是一直就是叫锅呢!就是用来做饭的炊具呢!其实锅是用来做饭的他不是一开始就叫锅。它也有它的前世今生。

锅的历史.gif

一、远古时期,石变陶鬲
在远古时期,人们过着简单的生活,狩猎采集发展到了刀耕火种时,人们发现生吃粮食太难受了,于是他们得想办法把粮食给弄碎,弄碎后,他们就想把粮食给弄熟,这样才更加的美味。我们无法知道第一个远古先民是怎么想到煮饭的,但一定跟他们发现火后的熟肉有关,随着火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他们想把粮食也弄熟。

但这需要一个器具,于是,有人开始用简单的石头来当做器具,这是最原始的锅,简单到只是一块带着凹陷的石头,把这块石头支起来,粮食放到里面,下面烧火,直到煮熟。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全面衰落。农耕和畜牧的出现,先民们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
随着粮食越来越多,人们可以闲下来研究别的东西,这个时候,陶器开始流行。就是用一种特殊的土,和水一起搅拌后捏成各种各样的器具,这些器具就包括最二代锅,也就是石头的升级版——陶鬲。

考古学家在仰韶遗址中发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而陶器虽然都是碎片,可却有明显的鬲样。

仰韶文化晚期,我国先民们已经开始用鬲做饭,到了龙山文化时,造型上有了一点变化,工艺同时也更加的先进。

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的禹城市邢王寨遗址发现了完整的鬲,被称为“灰陶鬲”。
造型上跟现在的砂锅差不多,但腿比砂锅更短,中间有一个大翁肚,口沿处向外倾。其实,说这是个大罐子更加的合适。

同时,我们在这里要说明,龙山文化时期,是先民们的铜石并用时期。这个时候,陶制的器具叫“鬲”,铜制的叫“鼎”。

成书于两汉至战国年间的《尔雅·释器》中记载:

鼎款足谓之鬲。

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鬲用来烧水煮饭,鼎用来煮肉。但是,因为铜很贵重,而且冶炼困难,有多贵重和困难呢?直到商周时期,铜制农具还是很上层的东西,一些奴隶主和贵族甚至不舍得用铜制农具。

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鼎越来越尊贵,因为铜太稀少了,一直向上层礼器发展,最终成为了镇国重器。而泥做成的陶鬲则跟个没娘的孩子似的,一直老老实实的服伺人们煮饭,并且迎来了自己第二次的升级版本。
二、周后期到秦朝,陶鬲转釜
整个夏商周时代,铜做成的鼎渐渐登上神坛,而陶鬲还继续着自己的命运,为人们服务。虽然命运不能改变,但造型能改变。从周朝开始,鬲就开始改变外形,或变得肚子小一些,或变得口子大一些,变来变去,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分支,也就是除了低矮的鬲,又出现了釜。

我们常说“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这个“釜”字古人就认同是锅,成语的意思就是从锅下把柴禾给抽走,让别人做不熟饭。到了战国早期时,鬲已经完全被换代,变成了釜,不但是名字改变了,样子也变了。

魏晋史学家谯周在自己的《古史考》中这样写:

黄帝始作釜

意思是黄帝最开始造釜,不过没能考证出来。
以前的鬲不管怎么变,下面的三只粗短腿一直存在,到了战国时,把腿给去掉了,变成了平底。之所以变成平底,这里面有着一定的科学根据,我们要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做饭的,是吊着鬲在下面烧火,或者支在一个石头磊起来的简单的灶台上。而到了战国时代,已经发展出了完整的灶台,平底的釜可以直接放在灶上,可以直接让火接触到釜底,受火面积加大。

而到了战国时代后期和秦朝早期,正式出现了铁釜。

战国后期的冶铁技术已经发展,到秦朝的时候,冶铁技术已经很好,各种农具也换成了铁的,那么做饭的自然也要换成铁的。
《孟子·滕文公》中记载: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另外在《左传·昭公二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锺。

这里说的釜其实是个量具,在战国时期,釜也当成量具用。

虽然这已经是第二次升级了,但釜的样子还是个大罐子,跟以前不同点就是没了腿,这显然满足不了人们的烹饪要求,况且以古人的智慧,他们哪里能忍受只蒸煮而不炒榨的生活?所以,这还是得升级,不过这次的升级时间比较长,足足有近千年,一直到了宋朝的时候,铁锅才真正普及,到了明朝时才真正流行。
三、汉到宋明,铁锅登场
“锅”这个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实,很早以前就有锅这个字,并不是说做饭工具经过几次升级后,直到有了铁,这才有了“锅”这个字,这是不对的。因为在古代,锅指的是车上的一个部件,现在我们叫某些压车轮胎那个部件仍然叫“锅”。

在《方言笺疏》记载:

锅亦以中空得名,中空而盛之以物,亦谓之锅

但是,一直到了魏晋后期,锅才被特指指炊具,这个后期具体到什么时候?差不多到南北朝时吧。

曹植作《七步诗》时这样写: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这个时候仍然称釜,但到了唐朝的时候,锅字用得明显多了起来了,而且就是指炊具。

比如在唐朝陈裕的《过旧居》中这样写:

昔日颜回宅,今为裹饭家。不闻吟秀句,只见南油麻。豉汁锅中沸,粕糕案上葩。朝朝唯早起,檐从自排衙。

唐朝关于写锅的诗太多了,咱们不能一一举例,宋朝以前,我国的冶铁技术其实并不好,不能大批量产铁,而产出来的铁主要用以造士兵的兵器,农具也占了一部分,所以铁锅的发展其实差不多处于停滞状态,用铜锅和陶锅的仍然不少。

到了宋朝的时候,我国治铁技术突飞猛进,铁锅也随之走进了千家万户。到了明朝时,随着铁锅的普及,各种样式的锅被造了出来,我国的烹饪方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很多人说的我国炒菜是在宋朝的时候才有,这也是不对的,准确来说,在魏晋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炒菜,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中已经出现了炒菜,贾思勰在里面记载了两种炒菜,分别是炒鸡蛋和煎鸭肉,咱们只说一种炒鸡蛋的:

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军葱白,下盐米,浑鼓。麻油炒之,甚香美。

但我们还是要说,那时候虽然出现了炒菜,但并没有普及,甚至可能是个例,一直到了宋朝的时候,炒菜随着铁锅的量产而开始流行,到明朝时已经完全成熟。
现在,各种锅都已经出现,材料上也不只是铁。从最开始一块简单带凹陷的石头,发展成为陶鬲,再到釜和锅,锅的发展历史不只是样式,还有我国饮食文化的随之转变。所以,这不仅仅是一口锅的发展史,也不仅仅是一口锅的前世今生。更是中华民族从生食走向熟食,又走向饮食成熟的发展史,同时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进步史!

陶鬲.gif

我们近期做的雕塑制作就是陶鬲(táo lì)!我们拎一下重点哈!
陶鬲(táo lì),中国古代陶制炊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中国商周时期继续流行,其形状多为侈口、圆腹、三个袋状足,有的颈部有双耳。
此前江宁湖熟出土的陶鬲,经过考证属于商周时期文物。通过对大量湖熟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考古学界确认,湖熟文化距今约3000-4000年,其存在时间相当于中原地区商代迁往殷墟之前,代表了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灿烂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相比,湖熟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具有南方史前文化的显著特点。此品为古代炊具,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晚期,盛行于商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消失。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后来,随着灶台的广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渐淡化,遂成为锅釜。秉承江宁区深远的古文化背景,先登雕塑深化创作此雕塑作品(高5.6m、宽7.5m),材料选用耐厚钢。耐厚钢给人华丽而厚重、端庄而细腻的视觉审美感受,而受到特别“礼遇”,尤其是历经岁月后,更赋予的自然包浆之美,更是迷醉了多少藏家之瞳。材料重量也相对轻,易于加工和运输、安装,利用其制作的雕塑,更彰显风华。